掃一掃,關注我們
微信公眾號:精誠機械
發布時間:2021-09-30 12:09:07 人氣:12064 來源:
令蔣介石想不通的是,明明陜北、山東兩個戰場都打得有聲有色,共軍根據地越來越狹窄,卻怎么突然來了個劉鄧挺進大別山,把自己的布局全都攪亂了?
縱觀1946年到1947年的國軍戰略,總體設計上沒有大錯。畢竟蔣介石手下的作戰籌劃方面的人才,大多都有黃埔軍?;蛭鞣搅魧W的經歷。
初的全面進攻失敗后,高層立即發現了兵力分散、急于求成的失誤,改為重點進攻陜甘寧和山東兩大解放區。
重點進攻這兩個解放區,軍奉行了占領地盤與主力決戰并重的策略。一直試圖尋找華野和西野主力決戰,孟良崮戰役其實就是雙方主力對決中的一場硬仗。
陜甘寧解放區的面積被極大壓縮。雖然我們對外宣傳,丟下延安等城市的包袱,讓敵人背上去。但這相當程度上只是自壯聲勢,堅定廣大軍民的決心。
西野兵力在四大野戰軍中一直弱,初只有六七萬人,即使青化砭、羊馬河、蟠龍鎮大捷后,也不過十幾萬人,為什么?就是因為沒有足夠多的根據地支撐,擴不起軍隊。
胡宗南占領延安后,像瘋子一樣四處破壞陜甘寧邊區,被軍破壞過的縣份高達90%,據統計,內戰之初,陜甘寧邊區我黨控制的人口有150余萬。至1947年6月,只剩90余萬。
這90余萬人民群眾,負擔已經到了極限。中農、富農、地主的公糧負擔,分別占自己收入的30%、40%、50%。農民自己剩下的糧食,只能維持基本生活和來年耕種。
連、周恩來、任弼時等中央領導人,都經常吃不飽飯。彭德懷率西野將士浴血奮戰,竟然連糧食都征不到,夏秋季節,手里有錢也買不到糧,有的部隊不得不去買群眾尚未成熟的玉米,連葉子、桿子都一起吃了。
陜甘寧局勢危險的時候,曾有人建議,趕緊把陳賡兵團調到陜北,配合彭德懷打擊胡宗南部隊。陳賡兵團都已經做好了開拔的準,緊急叫停,令其調頭南下,去配合劉鄧大軍南進大別山。
說,陜甘寧90萬人民群眾,養活9萬軍政人員已經負擔不起,陳賡兵團8萬人過來吃什么?
那個年代的革命精神,真不是說著玩兒的,們的人民情懷是實打實的,關鍵時刻老百姓命運的優先級不比革命軍隊低。在這一點上,甩開十萬八千里。
那里是山東為貧瘠的地區,人力物力本就缺乏。粟裕雖然打了幾個大勝仗,但并沒有從根本上粉碎軍的進攻態勢。
津浦路、膠濟路還控制在軍手中,軍還可以自由出入沂蒙山區,臨朐戰役李彌率一個整編師如入無人之境。臨朐是什么地方,那可是沂蒙山區的腹心之地。山東解放區整體上丟掉了一半還多。
這些戰果,國共雙方都很清楚,所以中共中央堅決要實行外線進攻,減輕對解放區的壓迫與破壞。
截止國軍進占延安,突入沂蒙山腹地,哪怕是丟掉了整編74師,蔣介石的戰略都是對的。
但就在戰爭進入縱深階段,當中共使出驚天一手,讓兵力雄厚的晉冀魯豫野戰軍外線出擊時,蔣介石懵了,不知道下一步該怎么辦了。
中央曾經作出兩項外線出擊的決策,一是派華野渡江,到、浙江敵后開創解放區,釜底抽薪,直接威脅國統區心臟區域。二是派晉冀魯豫野戰軍(也就是劉鄧所部),向武漢方向推進。
在敵后開創根據地,其實是師法抗戰時的敵后策略。但今時不同往日,在日寇占領區開辟敵后根據地,天時地利人和都在我,敵占區人民群眾全體無條件支持我們,人力物力情報支持源源不斷,以有源之水對無根之木,就算進程有曲折,結果毫無疑問是光明的。
但解放戰爭時期,這一招看起來有點危險。貿然進軍江南,江南情況不明,統治甚為穩固,如果我們短時間內扎不住根,反而會極大削弱主力野戰軍。
陳粟、劉鄧都上書建議暫緩南進,提出應當有依托地逐步南進。中央一貫非常重視前線方面軍統帥的意見,也就同意了。
然而到了1947年6月,為何從中央都劉鄧大軍都急劇改變初衷,千里挺進大別山了呢?
、蔣介石的懵,就懵在這一點,這也是軍40萬大軍始終堵不住劉鄧14萬人的根本原因所在。
1947年國共對峙的根本意義,在于爭奪解放區。解放軍在軍事上能擋得住軍瘋狂進攻,但畢竟總實力弱,無法守護全部解放區,所以一邊打著勝仗,一邊不斷丟失根據地。
上文我們為什么要提孟良崮戰役?孟良崮戰役是輝煌的戰術勝利,但沒能從戰略上逆轉國軍逐步蠶食解放區的劣勢。
奪占解放區后,軍執行的策略簡單粗暴,對傾向革命的老百姓一味破壞,一味靠兵威鎮懾,而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鞏固占領區,建立的政黨和政府組織。久為老百姓唾棄的還鄉團,就是這種形勢下產生的。統治地方,慣于依靠鄉紳地主,而沒有爭取廣大人民主體。
所以雖然占了大片解放區,卻沒有改善人民生存,土地依舊被地主豪強控制,老百姓對統治的怨恨仍在,這些解放區就不能轉化為的勢力基本盤。
這些教訓,蔣介石敗退臺灣后才線年他擁有優勢時,他是不屑于去總結吸取的。
劉鄧的真實意圖在于,拼著把為強大的野戰軍消耗掉一大部分,吸引國軍主力南下,從而減輕陜北、山東兩大解放區的壓力,爭取奪回土地,奪回人民,恢復解放區的造血能力。
如果,假設(當然歷史沒有假設,但允許我們依據史實作基本推理),蔣介石看透中共的根本意圖,應該采取什么樣的對策呢?
,大膽放劉鄧南下,讓白崇禧在武漢對付。以大膽對大膽,在大別山對耗,看誰能耗過誰。只要國軍主力依舊在山東、陜北,那么劉鄧南下就失去了意義。
更二,加緊對陜甘寧邊區、沂蒙山區的壓迫,使之轉化為穩固的國統區,斷絕兩大區解放軍的供應基礎,重點進攻的目的也就基本達到了。
可惜的是,蔣介石沒有認準形勢的關鍵,劉鄧奇兵一出,重點進攻的大陣,一下就亂了。
軍主力進攻方向變了。蔣介石害怕劉鄧大軍一路南進,除了調白崇禧指揮華中部隊進行堵截,還把山東戰場的主力師不斷西調,企圖南北夾擊。被調走的山東主力師相繼有整編更九師、十一師(胡璉)、二十五師(黃百韜)、二十六師、二十八師,共約10余萬人。其中胡璉師、黃百韜師都是山東戰場的核心主力,他們從山東撤出,極大減輕了華野的壓力。
軍山東、西北的機動兵團加入中原大追擊,再加上白崇禧指揮的華中和江南兵力,投入中原戰場的軍達40余萬人。
本來是國共在軍事、政治兩個層面的綜合對決,卻硬生生被短視的蔣介石,簡單化為軍事對決。軍的重點進攻,就這樣不知不覺地消解了。
一到軍事層面,軍的短板暴露得更加明顯。的長處就在于機變百出,善用奇謀,軍中無人是其敵手。現在打定主意要狂飆突進,有誰能追得上!
劉鄧大軍鏖戰魯西南羊山集,全殲整編六十六師,生俘師長宋瑞珂。這場大戰打了二十多天,幾乎要耽誤大軍南下。在戰役緊要關頭,中央屢屢發電來催,要劉鄧不必執著于全殲,把注意力放在南進。兀自氣定神閑,堅持吃掉宋瑞珂師后再南下。
蔣介石也迷茫了,打一個小小羊山集,居然舍得花二十多天,難道他要變招,不走了?蔣介石和前線總指揮顧祝同一時間懵然,不知道到底要往哪里去。
令雙方高層都蒙頭轉向的,打下羊山集后,不顧兩個主力縱隊傷亡較大、部隊十分疲憊的情況,下令全軍取消休整,迅速南進,一頭扎進黃泛區,取捷徑沖向豫南大別山。
所謂靜若處子,動若脫兔,線月,劉鄧大軍用了二十多天時間,強行跨越泥濘不堪的黃泛區,一路不斷丟棄重武器,奇跡般地沖過淮河。白崇禧指揮張淦兵團一路急追,居然沒追上。
張淦事后回憶說,就在我們馬上在淮河岸邊追上時,淮河突然漲水,把我兵團一個整編師隔在河對岸,眼睜睜看著揚長而去。這難道不是天意!
而一過淮河,大別山區地勢不平,不利于重兵集團快速展開,軍就再也無法迅速抓住劉鄧大軍了。
南進的同時,陳賡兵團和華野西兵團也接連在豫西、豫東大打出手,軍東西兩線左支右絀,原本簡明的陜北、山東重點進攻形勢,被攪成一團亂局。
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,速度上固然大占優勢,但要看到,這種優勢是劉鄧大軍放棄根據地、放棄重武器,付出重大代價后換來的。
勝利抵達大別山是步,在大別山扎下根,進一步威脅武漢、南京,才是挺進大別山的目的。
白崇禧的桂軍部隊能打硬仗,白崇禧本人精于算計,善于糾纏,可以說對靈活機動的指揮風格,正好構成克制。
劉鄧大軍進入大別山區后,只在張家店、高家鋪兩仗中,取得了殲滅國軍整編師旅級別的勝利,其他時間一直被國軍趕的到處跑。
1947年11月,劉鄧大軍雖然不斷把主力部隊拆散,放到地方區縣開辟根據地,卻仍然無法在大別山區穩定地扎下來。
劉鄧被迫轉出大別山,向更南的地方轉進,在江漢平原開辟根據地,把戰線進一步壓向國統區。
這一招也不是很管用。越是往南,與白崇禧的指揮中心越近,仗越是難打,根據地越不好創建。
白崇禧指揮作戰非常注重吸取教訓,防范被分割圍殲,主力部隊始終保持密集靠攏態勢,劉鄧大軍找不到殲敵的機會,活動范圍被壓縮的越來越小。
萬般無奈,1947年12月,、決定分兵,率3個縱隊留在大別山區繼續堅持苦戰,牽制國軍部隊,率另3個縱隊轉到外線,向淮河以北的豫南、皖西轉移。
為了改善劉鄧的狀況,中央嚴令陳賡、粟裕向中原施加壓力,誘使白崇禧抽兵北上。可白崇禧不為所動,持續對大別山施壓,企圖盡快消滅劉鄧主力。
帶3個縱隊在大別山,主力縱隊一分再分,有時帶著前進指揮所,身邊只有幾千人的部隊,以大無畏的犧牲精神,拼死和軍周旋。
方面的統帥身邊只剩千把人,即使是抗戰危險關頭,也不過如此??梢韵胍妱⑧嚧筌姷睦щy程度。然而劉鄧誰也沒有怨言,正率領中央機關,親自當誘餌和胡宗南周旋,和劉勘的部隊,近時就差一個山頭。
戰至1948年2月,劉鄧更長見局面始終無法改變,向中央提出轉出大別山的請求。
中央完全同意劉鄧轉兵回豫西、淮北的請求,但仍詢問劉鄧,能否留兩個主力縱隊在大別山堅持戰斗,劉鄧(主要是)則說明情況,大別山區已被的保甲制度——說白了就是白崇禧的策略——嚴密封鎖,大軍無法穩定地建立根據地。中央也就同意了劉鄧所請,批準大軍全部撤出,回到淮河以北作戰。
面對危局時,、兩位更長都應對得很有力很準確,即使是部隊非常危險時,仍能保持野戰軍主力不散,其意志之堅定、眼界之宏遠、擔當之強力,在當時的軍中無與倫比。
劉鄧大軍付出的犧牲是巨大的。1947年8月從魯西南出發時,劉鄧大軍約12.4萬人,至1948年3月28日撤出大別山,主力部隊只剩5. 8萬人。減員之數,有留在地方開辟根據地的(這一項占絕大多數),有戰斗傷亡的,也有中途逃亡的。
重武器方面,只剩1518挺機槍,23門山炮,74門迫擊炮,2門重迫擊炮。
可以說,劉鄧大軍元氣大傷。后來中野部隊參與淮海戰役,雖然人數有所恢復,但實力仍然極弱,說,打黃維兵團是瘦狗屙硬屎??芍^形象之極。
劉鄧大軍雖然犧牲非常大,但解放戰爭的戰略轉變自此而始。陜北、山東壓力驟減,軍進攻方向混亂,真正的轉機,在劉鄧大軍尚且苦戰于大別山時,就開始了。
相對于劉鄧的沉穩擔當有大局觀,華野粟裕在戰略上略顯不足。坊間傳言,元帥是軍神,粟裕大將是戰神。某種程度上倒也有幾分道理。論大局觀,開國諸將帥確實有階梯差距。
1947年7月,華野奉中央之命開始執行分兵戰略,這就是華野戰史上的“七月分兵”。華野一路攻魯南,一路在河南,一路在魯中,企圖分散山東戰場國軍主力。
但由于戰略層面的籌劃欠缺,犯了主觀上的樂觀主義,不僅沒扯散敵人主力,反而一連打了幾場啃硬核桃之仗(臨朐南麻戰役),吃了不小的虧。
幸好,粟裕反應得非??欤S著劉鄧逐步南進,他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中央大棋局的意圖,很快理清了華野下一步的進攻重點。
粟裕果斷放棄了在魯中沂蒙山區決勝的既定戰略,把用兵方向改到魯西南、豫東,并進而改變中央既定的分兵戰術,把一分為三的主力部隊,重新集結起來,向魯西南、豫東方向集中用兵。
戰役層面,可以說放眼天下,無人是粟裕的對手。一旦粟裕集中兵力要打某一個地方,哪個地方的國軍就要顫抖。
粟裕先是率主力狂奔至魯西南,在鄆城沙土集全殲敵一個整師,而后轉兵進入豫東,棄山東國軍主力于不顧,一頭殺進豫東。
如果放任陳賡、粟裕兩頭猛虎進入中原,再有豫南策應,河南將會悉數落入中共之手。白崇禧在大別山坐得住,蔣介石可坐不住。1946年六路圍攻河南,是軍全面進攻的勝利。得中原者得天下,肥沃的河南大地,怎能拱手再交出去!
粟裕在開封、商丘、永城一帶打得翻天覆地,區壽年兵團被全殲,邱清泉率更五軍東奔西走,始終抓不住粟裕的主力。黃百韜二十五師被蔣介石從大別山強行抽到北線,又差點在帝丘店被粟裕包了餃子。
至此,軍用于重點進攻的主力,被解放軍徹底扯散扯亂,不復進攻之初的陣型。
1947年,蔣介石始終沒弄明白,一度形勢大好的重點進攻,怎么稀里糊涂地就被解放軍化解了。這一年被稱作解放戰爭的戰略轉折之年,同時也是蔣家王朝的至暗之年。
至今有些人還著眼劉鄧大軍進軍大別山受損失之大,質疑挺進大別山的積極意義。
戰爭從來不是單純論軍事得失,而要看綜合局面的轉化。劉鄧挺進大別山,并非孤立行動,而是與陳賡、粟裕整體挺進中原、打破軍重點進攻局勢,相互呼應、相互配合的軍事行動,更是為陜北、山東解放區爭取生取空間的政治運籌。
若是按照網上那些不負責任的觀點講,劉鄧大軍留在晉冀魯豫,陳賡集團留在晉南,華野留在山東,和軍拼消耗,可以肯定地講,在敵我總實力對比懸殊情況下,山東、晉冀魯豫兩大戰略區,極有可能被繼續壓縮,陜甘寧邊區甚至有可能崩潰。
1948年年初,三路大軍挺進中原的大勢布成后,山東戰場幾乎不戰而勝,華野沒費幾個月的功夫,便將軍基本驅逐出山東,短短時間內出現了戰略決勝的契機。
以上信息由江陰市精誠化工機械有限公司整理編輯,了解更多分散機,分散釜,砂磨機,真空分散機,高粘度攪拌機,雙行星攪拌機,臥式砂磨機,高粘度攪拌釜信息請訪問http://www.quanlirong.cn/